2024年9月,当我从地铁七号线梦都大街东站走出,梧桐的盎然绿意将我笼罩,放眼望去,河西中央商务区的高楼鳞次栉比,梦都大街的车辆川流不息。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法院金融法庭就坐落于此,未来,我将在这里开启为期一年的基层锻炼时光。
一、秋之新始:动征铎,素履再启程
清晨,暮夏的暑热还未全散,初秋的风吹进一丝凉意,办公室里的电话已接二连三地响起。排庭确认、调解沟通、判后释明……我与团队里的书记员配合默契,有条不紊地冲刺月底的结案目标,看着一摞摞待报结的卷宗和一项项划掉的待办事项,我不由长舒一口气。因金融法庭辖区内金融及投资机构超1800家,为了满足金融司法需求,法官团队月均结案数超百件,初到法庭,我必须要快速适应消化案件的节奏。
之前我在市法院的金融借贷审判庭,来到基层法院首先面对的就是二审向一审的思维方式转变。如果说二审更注重聚焦争议、固定打靶、针对纠错,那么一审首要的就是要查明事实、运用法律对案件 “全面体检”。在数量繁多的案件洗礼下,协助法官将案件办得“又快又好”,是基层法官助理的“必修课”。
为了提高工作效率,依据审判团队的分工,我采用繁简二元工作方式。对于批量简单案件,我设计了要素式审查提纲,围绕争议焦点引导当事人明确举证要点,协助法官一次庭审解决纠纷,类似文书集中制作。对于复杂金融案件,我也适时总结工作经验,形成“三步看”工作法:一看流程记录,集中处理程序事项,畅通办案节点;二看庭前阅卷笔记,提前归纳争议焦点,疏通审理堵点; 三看类案检索报告,注重裁判规则梳理,形成文书论证要点。
云天收夏色,木叶闻秋声。融资租赁、基金、保理、票据、保险、证券……日复一日坚持下来,办案节奏从无所适从到胸有成竹,办案思路从千头万绪到抽丝剥茧,我眼中金融审判的轮廓逐渐清晰而具体。
二、冬之藏蓄:忆冰心,情暖意最深
冬雨淅淅沥沥,法庭窗外路灯下的行人脚步匆匆,会议室里的讨论依旧热火朝天。
法官会议讨论的是一起涉团体人身意外伤害险的保险纠纷。原告是某建筑公司,保险期内,员工陈某在疏通下水道工程中昏迷后死亡,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上载明死亡结论是“猝死”,公司赔偿后获得保险权益,起诉某保险公司理赔。某保险公司辩称,“猝死”是指因潜在的自然疾病发生意外身亡,保险条款约定其是免责事由,故不应当赔偿。
在案件的庭审上,双方当事人对于“猝死”的含义争执不下。我检索类案发现,意外伤害保险中,被保险人身故很难直接判断是意外还是疾病所引发,所以部分保险公司就将“猝死”纳入免责情形,只要有医院文书记载,就以其为由拒绝理赔,导致大量纠纷产生。
我意识到,这个案子虽然是小案,但不能“小办”。一份保险合同背后,牵连的或许是一个家庭生活的希望;一张拒赔的保单,压垮的可能是一位劳动者的脊梁。因保险公司未及时要求尸检,家属已将陈某下葬,事实查明难度较大。为此,法官带领我多次奔波医院与派出所,翻看医院的死亡调查、派出所的出警记录,终于发现陈某死亡的根本原因是“被封闭或陷入低氧环境而窒息”,符合意外伤害的特征。
窗边渐渐凝结了一片水雾,千家万户的人间灯火,在朦胧光影间渐次亮起。“我认为医学意义上的‘猝死’不是免责的唯一判断标准,综合全案来看,现已有其他证据证明死亡原因并非潜在疾病所致,保险公司不能免责。”在细细阅看审理报告后,与会法官们发表意见,对于保险公司应当支付赔偿款终于达成了一致。
在二审维持原判后,我编写了案例在年度保险纠纷审判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发布。一年前的我,会认为凡遇纠纷,依法做出公正裁判即可解决;在基层案件轮转之间,我逐渐明白了“案结不是审理的终点,事了才是司法的追求”。基层教会我的,不仅是敢于动真碰硬、事不避难、义不逃责,更是要见微知著,说好小案的“情理法”,化解社会的“千千结”。
三、春之蔓发:春光好,风起草木青
“我已经把债还清了,为什么银行还不消掉我的征信记录?”在与长三角金融多元调解中心日常业务对接时,我接到了一起电话,来电人是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的债务人,之前在法院指导下,其经调解与某银行达成了分期还款协议,但因为征信异常没有消除,对资金融通产生了较大影响。与银行核实沟通后,我向该当事人释明了该银行修改征信的申诉渠道。
为保障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,我们决定开展调研,研判此类纠纷产生的共性原因。调研后,我们发现某银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确有逾期还款时点认定不明、征信异议渠道不畅的问题,引发了投诉和纠纷。针对上述问题,我执笔了司法建议及时向该银行制发。一场春雨后,草地的嫩芽纷纷破土而出,各个企业也到了开年复工的时候,我们也收到了某银行相应的整改回函。
这只是法庭指导长三角金融多元调解中心实质解纷的一帧剪影。
每月,我协助庭领导统计金融纠纷数量变化的趋势,摸清底数,做好数据分析,参与调解工作业务指导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体悟到“把非诉讼解纷机制挺在前面”的可贵之处,它可以让矛盾在温暖中化解,为欠债个人保住生计;它也可以让和谐在理解中新生,使小微企业重获生机。
当坚冰消融,春回大地,扎根在多元解纷第一线,我亲身感受到了金融司法融入社会治理的脉脉温情。
四、夏之盛放:怀热忱,处处皆风景
在我初至金融法庭之时,恰逢它三岁生日,而今又是一年盛夏。骄阳正好,逐光而行,我有幸在金融法庭的新一岁韶华里留下了我的足迹,参与了法治护航区域金融发展的生动实践。
在领导的带领和指导下,我们携手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,优化保险纠纷融合法庭的工作机制,促进保险市场规范有序发展;依托全国首家保理纠纷调解工作室,我们与公安、检察开展同堂研讨,就“新类型金融风险防范处置”交流经验;我们与长三角金融多元调解中心对接,提档升级金融纠纷一体化解纷机制,向多省、市调研法院介绍经验……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,作为审理者,要学会于无声处遏制风险滋生的小萌芽,在案件细微处挖掘社会治理的大视野。
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,我积极开展司法调研,参与撰写《保理融资中应收账款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与风险防范》获2025年全市法院重点调研课题立项,参与编撰的《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法院金融法庭建设情况》被《南京金融发展报告(2025)》全文收录,法庭的土地滋润了我的成长,我亦见证了它热烈的盛放。
时光流转,四季轮回,一年锻炼时光将过,我曾在夜晚寂静时为调研牵动万千思绪,也曾在烈日炎炎中为查案流汗奔波。回望来时路,河西金融城的灯光如繁星闪烁,而今又是秋色深深,橙黄橘绿,我当满载赤诚与热情,且趁好景,追风赶月,奔向下一途春山青青。
陆慧文: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,2023届江苏法院系统“名校优生”选调生,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金融庭法官助理,2024年9月至今在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法院挂职锻炼。入职以来,多篇调研成果在省市级载体获奖或发表,参与编写的案例曾入选江苏法院金融审判十大案例、长三角金融司法论坛金融审判典型案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