谭某与温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,经建邺法院组织调解,达成协议:温某需于每月15日前向谭某支付9000元,直至还清借款。然而,协议仅正常履行三期,谭某再未收到第四期款项,催要无果,只能于2025年7月21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
外卖小哥的情非得已
7月25日下午,谭某拨打“执行110”电话,语气焦急地说道“我发现温某了,你们快来吧!”执行干警迅速响应,根据线索在某小区找到了正在送餐途中的温某。考虑到温某的职业特殊性,为避免影响其正常工作与收入来源,执行干警并未立即采取强制措施,而是选择在一旁耐心等待,直至温某完成配送任务,才组织双方到法院谈话。
在法院调解室,债务人温某向执行干警陈述了其面临的现实困境:他近期刚更换工作,新的薪资结构导致月收入降至8000余元,且每月20日才能领到工资。此外,家庭突发急事更是让他雪上加霜,短期内无力偿还当期及后续款项。他坦言,此前能履行的三期还款,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父母的接济。与此同时,债权人谭某也向法院表达了自己的难处。他表示,自己每月同样背负着4000余元的银行贷款,温某的违约行为已直接导致其面临银行逾期的风险,自身财务状况同样岌岌可危。
执行干警的暖心执法
一边是因客观原因暂时丧失履行能力但仍有还款意愿的债务人,另一边是因对方违约而自身权益受损、同样面临巨大压力的债权人。耐心听完双方的诉说后,面对谭某期待的眼神和温某无助的表情,执行干警深切感受到了二人的不易,没有简单机械执法,而是尝试做起双方的工作,提出解决方案,试图在法理与情理之间寻找平衡点。
执行干警首先对温某严肃释法:“生效的法律文书必须履行,任何抗拒执行的行为,都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。你有你的困难,但他也有贷款压力,你的违约,直接导致他面临逾期风险,这个难题该怎么解?”随后,执行干警又将谭某请到一旁,耐心沟通:“我们核实了温某的资金收支情况,最近几个月确实都是每月20日才到账8000多元工资。让他按原协议每月15日还款9000元,或者一次性还清,客观上已无法实现,长期依赖父母也非长久之计。”通过“背对背”的耐心疏导和“换位思考”的积极引导,执行干警的真诚与专业逐渐打动双方,原本对立的情绪开始缓和,逐渐从消极对抗走向积极协商。
凝聚智慧的解决方案
在执行干警的组织下,双方经过反复磋商达成了和解协议,既考虑了谭某每月归还贷款的刚性需求,又兼顾了温某的工资数额及发放时间,并通过年底加付的方式,为谭某提供了额外清偿路径,充分保障了双方权益。
一是“减额延期”缓解压力。从8月起,每月的还款数额降至6000元,直至还清为止,既减轻了温某的压力,又保障了谭某能够得到持续性受偿。
二是“错时付款”保障权益。采取月度内分两次付款的方式,即温某每月15日给付4000元,每月20日给付2000元,既解决了谭某归还贷款的担忧,又匹配了温某的工资发放时间,实现了双方利益最大化。
三是“年底加付”筑牢屏障。每年春节前,温某额外支付1万元,既展现了温某的诚意,又筑牢了保护谭某权益的屏障。
一件始于拘传的案件,经过执行干警的不懈努力,最终促成双方卸下包袱、重建互信,取得了圆满结局,这不仅是执行干警践行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生动缩影,也是创新偿债方式的一次有益探索。
本案中,执行干警始终聚焦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和债务人的履行能力,通过“减额”“错时”“加付”等多种方式打出一套组合拳,不仅解决了当事人的燃眉之急,还避免让双方陷入持久的拉锯战中,以实际行动温暖了民心,让公平正义可知、可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