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冰冷的法条遇上滚烫的邻里矛盾,如何将撕裂的危机转化为修复的契机?近期,在一起相邻权纠纷案件中,建邺法院干警结合法理、人情,用司法的智慧给出了充满温情的“最优解”。
老张将自家空置房出租,却给楼下的李女士带来了始料未及的麻烦:天花板突然渗水,水渍蔓延,地板、家具、衣物无一幸免,家中一片狼藉。李女士查明是新租客使用洗衣机不当导致污水倒灌漏到楼下后,当即联系了房东老张,对方却以忙碌为由一再推脱,迟迟不予解决。矛盾如同不断蔓延的水渍,在沉默中发酵,隔阂日益加深。最终,李女士将老张告上法庭,昔日和睦的邻里情谊瞬间降至冰点。
庭前会议中,双方对漏水情况和损失认定各执一词,案件陷入僵局。办案人员深知,一纸判决虽能分清是非,却难以弥合破裂的邻里关系,为从根本上化解矛盾,当即决定:邀请社区调解员一同前往现场,让事实成为破解争议的钥匙。
踏入李女士家中,墙壁上四五道清晰的裂痕,衣柜内狼藉的水渍,都在无声诉说着渗水的严重。当损害量化为一串具体数字,其直观的冲击让老张脸上浮现出歉意:“我真没想到会带来这么大麻烦,实在对不住。”办案人员适时接过话头:“症结找到了,目标就明确了——不仅要修复漏水,更要修复关系。”
办案人员援引《民法典》第288条:“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、方便生活、团结互助、公平合理的原则,正确处理相邻关系。”从法理角度明确指出老张需承担相应责任,及时的引导为双方筑建起一座耐心沟通的桥梁。社区调解员则用“远亲不如近邻”的朴素道理,轻轻叩击着彼此的心门。 法理与人情,在此刻形成了完美合力,矛盾的坚冰于此消融。
最终,老张同意承担李女士修复墙壁等受损的费用,李女士也将诉请的赔偿金额降至合理范围内,法院当场为双方出具了调解书。一场“针锋相对”的邻里纠纷,在法院和社区的共同守护下,终归化于无形。
法律,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。当办案人员、社区调解员与当事人共同围聚在渗水点前,这条底线不再是高悬的冰冷条文,而是解决问题根源的推力。这纸调解书,承载着判决难以替代的情理交融,是“司法为民”最温情的注脚,也是对和谐社区最坚实的守护。